- · 《海外文摘·学术版》栏目[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收稿[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征稿[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刊物[05/29]
苏迅《玉器的雕刻加工与工艺痕迹变迁》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从上古时代到民国时代,治玉依赖简单工具,以人力为动力、以砣具等器具为传输器、以金刚砂为雕琢介质,主要靠耗费时间和体力琢磨玉石达到雕刻加工的目的,可称之为治玉的“手
从上古时代到民国时代,治玉依赖简单工具,以人力为动力、以砣具等器具为传输器、以金刚砂为雕琢介质,主要靠耗费时间和体力琢磨玉石达到雕刻加工的目的,可称之为治玉的“手工时期”;从民国时代开始至今,电动机被运用到玉器加工机械上来,合金磨头(表面粘合固定的金刚砂)取代了砣具和金刚砂,成为直接雕刻玉石的器具,制作效率获得极大提高,可称之为治玉的“电机时期”。
电动吊机工作图
在整个治玉“手工时期”,金刚砂是不可或缺的雕琢介质。不仅在使用砣具进行塑形、走线过程中,而且包括利用管具打孔、搜弓拉丝透雕等工艺中,砣具、管具以及搜弓等其实并非直接雕刻、切割玉石的工具而只是传输器,这些器具只是在带动坚硬、细密的金刚砂工作。因此应该说,是以水搅拌的流动的金刚砂在直接琢磨着玉石,起到了缓慢刻划、磨耗玉石的作用。古诗中所说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它山之石,应该就是指可以用来攻玉的金刚砂。
现代表面粘合固定金刚砂的各种合金磨头
电动横机工作图
人们普遍认为新玉比古玉精美,一是当代人普遍美学修养有限,审美眼光不足,经常误将繁复视作精致、误将堆砌视作美感,将构图的表面热闹看成技艺高超。二是一般爱好者无从接触到真正的古玉精品,误将老普当做精英,拿新玉精品去跟古代普品比较,似乎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
本文曾刊发于《江南晚报》
特别感谢苏迅原创公号支持
苏迅
据有关研究,在砣具被发明使用之前,中国古人曾经有一个阶段是利用新石器、天然硬物以及绳索、金属片状物等工具,带动细砂来手工研磨、推磨玉石,以实现雕刻塑形的目的。而砣具被发明并使用之后,玉器的雕刻精度和效率获得了提升:以脚踏牵引为动力,在砣机上架设横轴和坨具开展制作,以金刚砂为雕琢和切割玉石的介质。
六、中国传统艺术:重视的是“一口气”,讲求的是“一条线”
最近的10余年,数控三维立体雕刻设备被引入治玉领域,玉石加工过程受匠师个体手艺的影响越来越小,玉石加工实现低成本制作和批量产出。大家知道的是,目前市场里很多低端玉料量产上市的物件是数控三维雕刻机的成果。却很少有人知道,市场里有些所谓的名家工作室出品,也存在无良“名家”利用三维雕刻机制作,然后再手工修饰,以此种半机工冒充“纯手工”,赚取巨额加工费。
中国玉器的雕刻加工大致可以分为“手工时期”和“电机时期”两个时期。
中国传统艺术,特别重视“线条”。没有线条,就没有造型。雕塑如此,建筑如此,家具如此,举凡器物概莫如是。书画艺术更是如此,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要用线条表达局部的枯、湿、浓、淡,也要表达抑、扬、徐、疾,更要以此表达出整体的喜、怒、哀、乐。中国的绘画讲究构图并且必须有笔有墨,构图用笔墨体现,笔墨由线条表达,点、线、面,点是缩短的线,面是扩大的线。线条不过关,绘画终属门外汉,品格流于野狐禅,因此理论上说“书画同源”。所有的中国艺术品,最后都讲究神采韵味。所谓的“外练筋骨皮,内炼一口气”,“筋骨皮”就是笔墨,其实质就是线条;“一口气”就是气息,就是神韵,是超脱于笔墨和线条之外的精神。
图文由作者提供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zonghexinwen/2022/0914/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