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学术文摘丨论聚落遗产与价值体系的建构(上)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文化遗产》2019年第3期 论聚落遗产与价值体系的建构 (上) 张 杰 摘要: 聚落遗产是建成遗产最综合的类型之一,也是国际遗产保护发展的一种较成熟的类型。由于它可能涵盖

《中国文化遗产》2019年第3期

\"t017100f52e450abecc.jpg?size=140x119\"

论聚落遗产与价值体系的建构

(上)

张 杰

摘要:聚落遗产是建成遗产最综合的类型之一,也是国际遗产保护发展的一种较成熟的类型。由于它可能涵盖其他许多遗产类型,如纪念性建筑、遗址、历史建筑、历史城市景观等,所以完整、准确把握这类遗产的特征以及处理好遗产载体与价值建构之间的关系,是遗产保护面临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我国多样的城市历史街区和传统镇村遗产反映了丰富的地方历史与文化特色,随着遗产数量的增加,如何划定遗产、阐释遗产的价值也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国内外遗产划定的标准与发展过程,显示了遗产范畴与历史观念、价值提炼与既有遗产载体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今天需要构筑基于三个历史时间尺度的聚落遗产保护体系,建立一个能够反映国家、民族、社会的历史记忆,促进社会文化与精神的发展。

关键词:聚落遗产;历史观念;价值提炼;时间尺度。

引 言

尽管遗产一词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法语和拉丁语中,但历史遗产保护却是一个近现代概念。启蒙运动以后,西方社会出现了“公共领域”的意识,遗产不再单单是私人拥有的财产,而是全社会共同拥有的。18世纪后期,法国首次将文化遗产纳入国家政府的管控。到19世纪中叶,保护古老的文化物品和不可移动的古建筑和景观开始与保护文化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到整个20世纪上半叶,国家对遗产的管理不断加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签署将遗产保护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四十年来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推动下,遗产数量激增,初步建立了与国情相适应的法规体系。

随着遗产数量的增加,如何划定遗产、阐释遗产的价值也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将针对遗产划定的一般标准、遗产范畴的演变、遗产价值的建构等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社会参与、以时间为主要标准划定遗产对象是基础

我们知道,价值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灵魂所在,一个项目能否成立,关键在于它是否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但从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实践看,确认标准普遍采取以时间为主要依据。这也很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当然要在时间维度上有一定的“历史”。

1837年法国成立了历史建筑委员会(Commission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根据建筑的建成年代、建筑风格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划定要保护的建筑。当时该委员会划定的主要是中世纪的古建筑。这种方法对其他国家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划定标准均产生了影响。1870年代,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在英国成立了类似的委员会。将一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划入保护名录,是为了在当时工业革命城市大发展的背景下对它们加以保护,并把它们视为社会的公共财产。从那时开始,历史建筑保护就一直在对抗大规模的拆除、损害中艰难地发展着,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的签署正是因为“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197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WHC)第一次会议形成的《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开宗明义地指出:由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不可替代性,对它们的任何严重的损坏都是悲剧。其中那些最重要的、无价的遗产构成了文化、自然遗产的本体,它们可以被认为是对全世界人民都具有突出普遍价值”。

作为工业革命的策源地,英国遗产保护的历程可以很好地说明以历史时间为划定标准的发展历程。英国的建筑遗产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在册古迹(scheduled ancient monument)、(2)登录建筑(listed building)、(3)保护区(conservation area)、(4)注册历史公园与园林(registered historic parks and gardens)。

“在册古迹”是英国最早被列入保护的对象,对其立法保护始于1882年的《古迹保护法》(Ancient Monuments Acts),英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立法来源于民间团体的推动。为了抢救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消失的大量古迹,威廉·莫里斯于1877年创立了英国第一个民间建筑保护组织——“古建筑保护协会”(The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推动了民间保护运动的发展,促使英国政府在1882年通过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古迹保护法》。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zonghexinwen/2020/0709/355.html



上一篇:大数据文摘:如何建立零售行业的数据分析模型
下一篇:周末文摘 | 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监管政策的中美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 | 海外文摘·学术版编辑部| 海外文摘·学术版版面费 | 海外文摘·学术版论文发表 | 海外文摘·学术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海外文摘·学术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