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外文摘·学术版》栏目[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收稿[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征稿[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刊物[05/29]
延安时期中央增设了一个海外工作委员会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海外工作委员会缘起 1940 年,地处偏远的延安,在抗战期间迎来了遥远的客人。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到了重庆,坚持要访问延安,看看共产党人是什么样子。 接待海外来人总要有个机构
海外工作委员会缘起
1940 年,地处偏远的延安,在抗战期间迎来了遥远的客人。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到了重庆,坚持要访问延安,看看共产党人是什么样子。
接待海外来人总要有个机构,于是,延安成立了“华侨救国联合会”,中共中央增设了一个“海外工作委员会”。
外事工作要有高规格,委员会由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任主任,参谋长叶剑英任副主任。其实,由他们两人来领导海外工作,不只因为职位显赫,还由于他们自身的独特经历——两人都是云南讲武堂出身,那个军校有许多海外学生,包括朝鲜的崔庸健和越南的武海秋,而且叶剑英是广东梅县侨乡子弟,其四个伯父都在南洋谋生。
不过,海外工作这种特殊机构并非共产党首创。1925 年,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成立的中央机构就有一个“海外部”,海外部部长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彭泽民,其时中央机构的宣传部代部长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毛泽东。
国民党重视海外工作,可以溯源到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他有二十余年的海外求学与革命经历,与侨领相交甚笃。
中国许多沿海沿边地区向来就有移民海外谋生的传统。华侨在海外经常遭遇种族歧视和排华欺压,心中不忘故国老根,挣了一点钱就要寄回故乡。孙中山曾说,华侨是革命之母。革命起义的一些发起人是华侨,许多革命经费的赞助人是华侨,革命烈士中许多也是华侨。
抗战时期,海外华侨大约有七八百万,举世华侨一致坚决反对日本侵华。各地华侨抢着捐款助战,欧洲、美洲、南洋三大地域的华侨组成多个团体,捐款13亿,购买国债11 亿,捐了几百架飞机。4 万多粤籍华侨回国参战,中国军队的战斗机飞行员有3/4 是华侨。滇缅公路运输缺乏司机,南洋华侨机工队3219 人参战,其中1028 人牺牲。
抗日战争催生共产党海外工作
中共早期的组织机构并无海外部,但是有不少党员在海外活动。南洋各地散落着不少共产党的种子。
1927 年国民党分共,许多中共党人逃避屠杀跑到南洋,虽然失去了组织联系,但依然自发地在当地宣传进步思想,有的还加入了所在国的共产党组织。共产国际的规则是属地管理,共产党人在哪里活动就受当地组织的领导。海南琼海的共产党员布鲁暴动失败,避难到新加坡,参加了马共组织的罢工活动,遭到殖民当局逮捕后又被驱逐回国。
南洋各国大多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日本人来了,就连英、美、法、荷殖民当局也得支持抗日。于是,进步和抗日两道洪流汇合,形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
中共高度重视组织海外华侨的抗日活动,八路军香港办事处的华侨干部廖承志等人,负责海外华侨的联络。中央还派出特别行动科的胡愈之到新加坡进行抗日宣传,1926 年在菲律宾入团的许立也在当地发起抗日组织。
当时,许多海外华侨回国参战,东江纵队、琼崖纵队、新四军等南方抗日部队有大量华侨青年从军。菲律宾华侨叶飞成为红军将领;澳大利亚华侨曾生、新加坡华侨庄田都成为著名战将;印尼华侨女青年李林骑马上阵,在山西前线英勇牺牲。
华侨一般文化程度较高,许多人成了宣传抗日的文化骨干。《黄河大合唱》的两个主要创作者都是华侨,词作者光未然来自缅甸,作曲者冼星海则是马来亚华侨。
还有菲律宾华侨女记者黄薇,回国采访抗日,亲历徐州突围,又从延安辗转到了华北敌后,3 个月行程数千里,采访了贺龙、聂荣臻等八路军将领,还目击了白求恩为伤员做手术。她又按照组织要求到重庆宣传敌后抗战,赢得国民党元老林森和冯玉祥的称赞。由于国民党特务的迫害,黄薇又返回菲律宾,在日本占领期间创办了地下抗日报纸《华侨导报》。
国共合作的“侨线”
国内抗日依靠国共合作,南洋抗日也是国共合作。
菲律宾华侨王雨亭抛家舍业,带大儿子王维真回国抗日,大女儿王双游和小儿子王明爱留在菲律宾搞地下工作。王维真在延安加入共产党,成为新华社的笔杆子,而他的姐姐和弟弟在菲律宾加入国民党“军统”的地下抗日组织。
“军统”闽南站站长张圣才,奉戴笠之命到菲律宾活动。途经香港,张圣才找到八路军的连贯,主动要求帮助共产党搞情报。国民党在菲律宾的海外组织多年公开活动,缺乏地下工作经验,日军进驻后就杀掉了九个领事官员。擅长地下工作的共产党让进步青年协助张圣才工作,王家姐弟就成了抗日电台的报务员和交通员。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qikandaodu/2021/0625/701.html
上一篇:赴海外学音乐各国院校敞开大门
下一篇:海外中国史研究值得警惕的六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