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诱人的风景:海外华文小说与“中国情结”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先驱、后继者与“中国情结”的发生学 1964年,二十四岁的布罗茨基(1940—1996)被苏联当局以“寄生虫”罪名提起公诉,流放至北方,而后度过了五年的牢狱生活。整整八年后的

一、先驱、后继者与“中国情结”的发生学

1964年,二十四岁的布罗茨基(1940—1996)被苏联当局以“寄生虫”罪名提起公诉,流放至北方,而后度过了五年的牢狱生活。整整八年后的1972年,这个做过烧炉工、运尸工、地质勘探等十几样工作的苏联“寄生虫”被人塞进一架飞机远离故土,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流亡。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和纳博科夫一样,布罗茨基最后也到了美国,在远离祖国的美利坚开始了全新的文学生涯。纳博科夫以小说和评论见著,更是一名痴迷蝴蝶的博物学家,而布罗茨基则以诗歌闻世。1987年,他因“出神入化”“韵律优美”“如交响乐一般丰富”的诗篇和“为艺术英勇献身的精神”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前的11月,布罗茨基为即将在维也纳举行的维特兰德基金会(Wheatland Foundation)文学会议提交了演讲稿《我们称之为流亡的状态,或曰浮起的橡实》(The Condition We Call Exile, or Acorns Aweigh)。同年12月,本该赴会的他因获诺奖而缺席了这次“流亡者”盛会。隔年初,布罗茨基的演讲稿在《纽约图书评论》上发表。关于流亡,布罗茨基如此写道:“之后对于一个从事我们这行职业的人来说,我们称之为‘流亡’的状态首先是一个语言事件,即他被推离了母语,他又在向他的母语退却。开始,母语可以说是他的剑,然后却变成了他的盾牌、他的密封舱。他在流亡中与语言的那种隐私的、亲密的关系就变成了命运,甚至在此之前,它已变成一种迷恋或一种责任。”不管出于迷恋抑或责任,对布罗茨基而言,流亡首先是和母语之间的割裂——就像被推离海岸,在惊天海浪中浮沉的“橡实”;其次,流亡才意味着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关系等的变迁。“剑”“盾牌”和“密封舱”,这些闪着金属光泽的词汇被加诸语言身上,使得语言和流亡的关系剑拔弩张。在布罗茨基缺席的那次维特兰德会议上,还有来自中欧、南非、以色列、古巴、智利、索马里和土耳其等国家地区的诗人、作家和记者,布罗茨基与他们共同书写了流亡的动人诗篇,可以说,这群不同国籍、语言和身份的文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流亡者共同体”。

这样的“流亡者共同体”,不过是“世界文学”中的独特一脉,不管我们以流亡、离散(diaspora)或其他概念称之,背后牵涉的终究还是迁徙、移民、身份及民族认同等问题。无独有偶,世界文学谱系内,还有“华文文学”。这个“墙外开花墙内香”的概念很早就被台湾学界意识到,中国大陆则要等到改革开放以后,以“香港—台湾—澳门”为轴心,进而辐射到全世界,方才注意到大陆以外的这一文学现象。1986年,德国汉学家马汉茂(Helmut Martin,1940—1999)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刘绍铭教授联袂,在德国莱圣斯堡(Reisensburg)举办了“现代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国际会议。大会名称,旨在模仿“大英共和联邦”(British Commonwealth),将Commonwealth加以汉化成为“大同世界”。可以说,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华文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首次亮相;此后,“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华语语系文学”等概念轮番登台,形成众声喧哗之势。

刘绍铭与马汉茂对“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的命名,直接以英国殖民地文学为参照。所谓的“共和联邦文学”,根植于英国海外殖民历史,凡是在殖民地以英语这门帝国共同语言创作的作品,皆可纳入其中 。我们所熟知的英国籍印度裔小说家萨尔曼 · 拉什迪(Salman Rushdie)即为一例。拉什迪(也译鲁西迪)以《午夜之子》斩获英语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在这部巨著中,拉什迪将复调、对位和后现代手法融为一炉,以狂放的想象力书写了一则印度独立的政治寓言。1989年,他的另一部小说《撒旦诗篇》因讽刺伊斯兰教而被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下通缉令。在英国政府的保护下,拉什迪只好隐姓埋名,开始了漫长的“内在逃亡”。直到1998年英国和伊朗恢复外交,拉什迪的危险处境才得以解除。许多年后,拉什迪撰写了英文回忆录《约瑟夫·安东》(Joseph Anton,2012)追忆此事。当时苏桑·桑塔格、马尔克斯等文学名流都曾公开发言怒斥伊朗当局的野蛮行径。拉什迪写到,马尔克斯闻讯向他打来电话,隔着千山万水,两位大作家夹以法语和英语,磕磕碰碰完成了这次历史性的越洋通话。这部回忆录之所以命名为“约瑟夫·安东”,则源自他所崇敬的两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和安东·契诃夫;此外,今年刚去世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也是“共和联邦文学”中的佼佼者。和拉什迪一样,奈保尔祖籍印度,但他出生于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1950年代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求学。最早为中国大陆读者所熟知的小说集《米格尔街》,即是奈保尔深情回望故乡为特立尼达 “米格尔街”上的底层人所塑的群像。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qikandaodu/2020/1028/503.html



上一篇:辣椒:海外传来的“重口味”
下一篇:海外汽车KD项目管理的探索和思考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 | 海外文摘·学术版编辑部| 海外文摘·学术版版面费 | 海外文摘·学术版论文发表 | 海外文摘·学术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海外文摘·学术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