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外文摘·学术版》栏目[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刊物[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征稿[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投稿[05/29]
- · 《海外文摘·学术版》收稿[05/29]
《侨报》:在机遇与挑战中前行的华文报刊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侨报》是1990年创刊于美国纽约的著名华文报刊,且是目前海外唯一一家采用简体字发行的中文报刊。自创刊伊始,《侨报》即以“谋求华人福祉,关怀故土吾民和放眼世界”的宗旨寄
《侨报》是1990年创刊于美国纽约的著名华文报刊,且是目前海外唯一一家采用简体字发行的中文报刊。自创刊伊始,《侨报》即以“谋求华人福祉,关怀故土吾民和放眼世界”的宗旨寄寓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关切。①近年来,在传媒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侨报》也顺势而为,谋求跨区域发展。在此过程中,它在抓住时代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学者们集思广益,为有助于解决《侨报》所面临的困境提出若干建议,诸如呼吁中国政府增加对它的支持力度等。这些建议十分中肯,但仍不乏疏漏之处。本文尝试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客观性”与“爱国性”兼具的新闻立场 媒体都有自己的立场,《侨报》也是如此。简略地说,《侨报》立场的特点可被概括为爱国性与客观性。 爱国性方面,学者们业已指出,《侨报》与由台湾《联合报》创办的《世界日报》、作为香港《星岛日报》在美国延伸的《星岛日报》、隶属于香港明报集团的《明报》相比,呈现出政治色彩谱系的差异性。②《侨报》自创刊伊始即在发刊词中指出:“我们生活在海外,尤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一个没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民族,是叫人瞧不起的,是无法并立于世界各大民族之林的。”③这一情感基调决定了《侨报》情系祖国的办报宗旨,也因此使其在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侨报》和《世界日报》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报道为例,二者的报道倾向呈现出明显差异。“《侨报》看好依法治国前景,肯定会议意义,称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世界日报》虽承认会议主题的进步意义,但对中国法制前景并不看好,认为党与法的关系会影响法治的实施。”④不难看出,《侨报》的报道对维护祖国的国际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侨报》立场的客观性则是由其海外视角决定的。《侨报》致力于向读者提供及时、客观、准确、公正的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新闻、国际新闻、美国新闻、本地新闻、工商新闻和财经资讯,其受众是广大的华人读者,采编团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多元文化的碰撞要求它采取相对客观、公正的视角审视美国、中国等地的新闻事件。就有关中国新闻事件的报道来说,《侨报》站在海外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审视,往往能关注到国内媒体观察不到的方面。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海外对中国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侨报》作为报道中国新闻事件的重要媒体,毫无疑义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如此,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海外华文媒体的舆论力量,加强与它们的交流并提供政策支持,《侨报》作为海外华文媒体中的佼佼者,受到重视和支持是自然而然的事。早在1995年,广东八报(《深圳特区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珠海特区报》《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江门日报》)即与《侨报》合作,合出《侨报》“今日广东”版,这一模式至今仍在延续,且已扩及浙江等中国其他省份。伴随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的加强,《侨报》已经并且将进一步抓住“中国机遇”,推动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但是,作为海外华文媒体中的一员,《侨报》也面临着整个华文媒体共同面临的困境。蔡敏玲指出,海外华文传媒对外传播具有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由于文化土壤贫瘠、人才素质稍逊等原因造成的媒体本身原始驱动力匮乏;新闻内容价值密度低、商业气息过重;语言屏障尚未突破,华语市场日渐萎缩;新媒体发展迟滞,技术力量薄弱等。⑤ 此外,《侨报》还面临着若干挑战。游江曾指出,《侨报》在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同行竞争的挑战、中国新闻报道优势渐失、人才短缺与市场规模有限等。具体地说,在同行竞争方面,《侨报》既面临着《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两家华文日报的较强竞争,也面临着如社区周报、电台、中文网站等其他性质华文媒体的竞争。在报道优势方面,21世纪以后美国华文媒体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渐转淡,对中国新闻的报道得到加强,同时,有些华文媒体大肆渲染中国的负面新闻,吸引读者,而《侨报》则因报道风格严肃而被贴上“大红标签”。在人才方面,《侨报》能满足基本运营,但缺少合格的记者与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规模方面,《侨报》的受众人口太少,市场有限。⑥ 当然,在《侨报》人的不懈努力下,上述困境与挑战正在被不断克服。近年来,《侨报》为突破困境、应对挑战做出很多努力。其中,较主要的有:增加栏目,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推进新媒体建设,打造纸版报刊与新媒体互动的全媒体平台;在新闻密集地区增派记者,加强采编网络建设等。这些举措已取得很大成功。 建 议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下面的建议: 首先,在市场、受众方面,《侨报》可继续扩大美国之外的市场,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虽然《侨报》已与中国大陆媒体合作,但主要是采取中国媒体向《侨报》提供新闻资源的方式。《侨报》可以更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关于华侨的新闻及海外对中国的一些报道,《侨报》可与大陆媒体互通有无,并通过在大陆主流媒体开设专栏等方式进行报道;另一方面,《侨报》可以打造适于大陆读者阅读的《侨报》中国版,有针对性地培育中国大陆的读者群。目前,《侨报》已在新浪微博开设主页、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公众号,侨报网、侨报纽约网乃至侨报电子版等《侨报》的新媒体版本也可通过互联网检索到,但专门适于中国大陆读者阅读的《侨报》“大陆版”尚未得见。 其次,继续保持客观、爱国的海外视角。一方面,继续通过新闻、时评等方式对某些华文媒体歪曲事实的报道予以澄清;另一方面,加强对大陆媒体关注度不高、但有利于祖国发展的领域如海外媒体所关注的环保、教育、民生等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 再次,实行繁体版本与简体版本同时发行的策略。与《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不同,2002年,《侨报》的发行版本由繁体改为简体,这使其成为海外华文媒体中唯一采用简体字发行的中文报刊。简体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来自大陆的海外华侨阅读,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受众。发行一定数量的繁体版,则有利于《侨报》在习惯阅读繁体字的华侨中传播,进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最后,进一步加强新媒体建设。在传媒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的传媒手段对报刊的传播意义重大。目前,《侨报》已经推出电子版、网络版、移动客户端等现代传播方式,积极打造全媒体平台,还应进一步开发和优化传播手段,如开发适用范围更广、设计更完善的移动客户端,优化网络版的版面设计(增设栏目、增设板块、调整布局等)。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媒体平台的设计无疑有助其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注释: ①③邱沛篁:《访美国〈侨报〉》,《新闻界》,1997年第4期 ②冯剑桥:《近十年美国华文报纸发展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④孙若男:《海外华文媒体中国报道框架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⑤蔡敏玲:《海外华媒对外传播的局限性与突破性》,《新闻论坛》,2018年第5期 ⑥游江:《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2015年 《侨报》是1990年创刊于美国纽约的著名华文报刊,且是目前海外唯一一家采用简体字发行的中文报刊。自创刊伊始,《侨报》即以“谋求华人福祉,关怀故土吾民和放眼世界”的宗旨寄寓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关切。①近年来,在传媒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侨报》也顺势而为,谋求跨区域发展。在此过程中,它在抓住时代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困境。学者们集思广益,为有助于解决《侨报》所面临的困境提出若干建议,诸如呼吁中国政府增加对它的支持力度等。这些建议十分中肯,但仍不乏疏漏之处。本文尝试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客观性”与“爱国性”兼具的新闻立场媒体都有自己的立场,《侨报》也是如此。简略地说,《侨报》立场的特点可被概括为爱国性与客观性。爱国性方面,学者们业已指出,《侨报》与由台湾《联合报》创办的《世界日报》、作为香港《星岛日报》在美国延伸的《星岛日报》、隶属于香港明报集团的《明报》相比,呈现出政治色彩谱系的差异性。②《侨报》自创刊伊始即在发刊词中指出:“我们生活在海外,尤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一个没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民族,是叫人瞧不起的,是无法并立于世界各大民族之林的。”③这一情感基调决定了《侨报》情系祖国的办报宗旨,也因此使其在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侨报》和《世界日报》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报道为例,二者的报道倾向呈现出明显差异。“《侨报》看好依法治国前景,肯定会议意义,称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世界日报》虽承认会议主题的进步意义,但对中国法制前景并不看好,认为党与法的关系会影响法治的实施。”④不难看出,《侨报》的报道对维护祖国的国际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侨报》立场的客观性则是由其海外视角决定的。《侨报》致力于向读者提供及时、客观、准确、公正的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新闻、国际新闻、美国新闻、本地新闻、工商新闻和财经资讯,其受众是广大的华人读者,采编团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多元文化的碰撞要求它采取相对客观、公正的视角审视美国、中国等地的新闻事件。就有关中国新闻事件的报道来说,《侨报》站在海外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审视,往往能关注到国内媒体观察不到的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海外对中国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侨报》作为报道中国新闻事件的重要媒体,毫无疑义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如此,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海外华文媒体的舆论力量,加强与它们的交流并提供政策支持,《侨报》作为海外华文媒体中的佼佼者,受到重视和支持是自然而然的事。早在1995年,广东八报(《深圳特区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珠海特区报》《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江门日报》)即与《侨报》合作,合出《侨报》“今日广东”版,这一模式至今仍在延续,且已扩及浙江等中国其他省份。伴随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的加强,《侨报》已经并且将进一步抓住“中国机遇”,推动其更好、更快地发展。但是,作为海外华文媒体中的一员,《侨报》也面临着整个华文媒体共同面临的困境。蔡敏玲指出,海外华文传媒对外传播具有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由于文化土壤贫瘠、人才素质稍逊等原因造成的媒体本身原始驱动力匮乏;新闻内容价值密度低、商业气息过重;语言屏障尚未突破,华语市场日渐萎缩;新媒体发展迟滞,技术力量薄弱等。⑤此外,《侨报》还面临着若干挑战。游江曾指出,《侨报》在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同行竞争的挑战、中国新闻报道优势渐失、人才短缺与市场规模有限等。具体地说,在同行竞争方面,《侨报》既面临着《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两家华文日报的较强竞争,也面临着如社区周报、电台、中文网站等其他性质华文媒体的竞争。在报道优势方面,21世纪以后美国华文媒体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渐转淡,对中国新闻的报道得到加强,同时,有些华文媒体大肆渲染中国的负面新闻,吸引读者,而《侨报》则因报道风格严肃而被贴上“大红标签”。在人才方面,《侨报》能满足基本运营,但缺少合格的记者与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规模方面,《侨报》的受众人口太少,市场有限。⑥当然,在《侨报》人的不懈努力下,上述困境与挑战正在被不断克服。近年来,《侨报》为突破困境、应对挑战做出很多努力。其中,较主要的有:增加栏目,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推进新媒体建设,打造纸版报刊与新媒体互动的全媒体平台;在新闻密集地区增派记者,加强采编网络建设等。这些举措已取得很大成功。建 议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下面的建议:首先,在市场、受众方面,《侨报》可继续扩大美国之外的市场,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虽然《侨报》已与中国大陆媒体合作,但主要是采取中国媒体向《侨报》提供新闻资源的方式。《侨报》可以更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关于华侨的新闻及海外对中国的一些报道,《侨报》可与大陆媒体互通有无,并通过在大陆主流媒体开设专栏等方式进行报道;另一方面,《侨报》可以打造适于大陆读者阅读的《侨报》中国版,有针对性地培育中国大陆的读者群。目前,《侨报》已在新浪微博开设主页、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公众号,侨报网、侨报纽约网乃至侨报电子版等《侨报》的新媒体版本也可通过互联网检索到,但专门适于中国大陆读者阅读的《侨报》“大陆版”尚未得见。其次,继续保持客观、爱国的海外视角。一方面,继续通过新闻、时评等方式对某些华文媒体歪曲事实的报道予以澄清;另一方面,加强对大陆媒体关注度不高、但有利于祖国发展的领域如海外媒体所关注的环保、教育、民生等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再次,实行繁体版本与简体版本同时发行的策略。与《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不同,2002年,《侨报》的发行版本由繁体改为简体,这使其成为海外华文媒体中唯一采用简体字发行的中文报刊。简体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来自大陆的海外华侨阅读,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受众。发行一定数量的繁体版,则有利于《侨报》在习惯阅读繁体字的华侨中传播,进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最后,进一步加强新媒体建设。在传媒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的传媒手段对报刊的传播意义重大。目前,《侨报》已经推出电子版、网络版、移动客户端等现代传播方式,积极打造全媒体平台,还应进一步开发和优化传播手段,如开发适用范围更广、设计更完善的移动客户端,优化网络版的版面设计(增设栏目、增设板块、调整布局等)。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媒体平台的设计无疑有助其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注释:①③邱沛篁:《访美国〈侨报〉》,《新闻界》,1997年第4期②冯剑桥:《近十年美国华文报纸发展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④孙若男:《海外华文媒体中国报道框架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⑤蔡敏玲:《海外华媒对外传播的局限性与突破性》,《新闻论坛》,2018年第5期⑥游江:《美国〈侨报〉跨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2015年
文章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网址: http://www.hwwzzz.cn/qikandaodu/2020/0529/332.html